笔趣阁 - 言情小说 -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在线阅读 -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191节

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191节

    ??闽地如今的大好形势,还不够稳,倘若别处海防失守,倭寇再度袭来,一手建起的繁华码头,将成为倭寇眼中的肥肉。

    ??凤尾峡一战,只是治标,而今到了治本的时候。

    ??裴少淮到嘉禾屿寻燕承诏,说明自己的来意,道:“请燕指挥助我,上奏请改海防之策。”

    ??“裴知州什么打算?”

    ??裴少淮分析道:“倭人如毒蚁,闻食而来,而今嘉禾卫连连告捷,大挫倭寇,却只是守住闽南一带而已,宛如灭蚁只堵了一穴,毒蚁仍会绕道而来。”

    ??“你想直接灭了蚁穴?”燕承诏问道。

    ??裴少淮摇摇头,说道:“大庆与倭穴相隔辽辽东海,便是仗着大船强兵,攻而夺之,日后也不易守,伤我大庆百姓财力而效果见微,并非上上之策。”

    ??又言,“再者说,倭国东西皆海域,水下复杂,若未能绘制海域图,探明航路,岂敢轻易发船出兵?”

    ??征战劳民伤财,裴少淮并不甚支持,至少现在还不是合适的时机。

    ??裴少淮取来闽地海防图,挂于墙上,指着图上几处岛屿,说道:“倭寇来犯我大庆,常在这几处岛屿中转,休养生息,以我之见,倒是可以奏请陛下增派水师,将这些岛屿一一管控起来,此乃其一。”

    ??“其二,应天府一带,曾有过数十员倭寇横行数百里,每过一处便掠夺一处,驻守的卫所束手无道,何也?兵员操练不精,职责指派不明。”

    ??大庆为了防兵乱,对于卫所兵员的活动范围限制得很死,哪个卫所管哪块地,都是圈好了的,驻守的将士若是踏出半步,便是死罪。

    ??这样的兵策,给了倭寇可乘之机。

    ??倭寇登岸袭扰,每每选在卫所驻守的边缘行动,当大庆将士率兵前来剿倭时,他们便狡猾蹿往别处,靠着不停游走边缘来保身。

    ??从而便有了数十人能猖狂数百里这般不可思议之事。

    ??裴少淮建议道:“以我之见,倭寇从何处登岸,便主属哪一卫所追剿,左右相邻卫所戒备、辅助,若是有失,一同追责,如此便少了‘无人看账’这样的事。”

    ??听了裴少淮一攻一守的建议,燕承诏微微颔首,道:“那便依你之言,你来主谏,我来附议。”

    ??两人合拍,效率颇高,事情很快就定了下来。

    ??至于如何牵制倭国,裴少淮自然还有其他计策,只不过事情要一步步来。譬如说,燕承诏已经对牢狱中那毛利四郎下手,从他口中熬出了不少可信消息。

    ??正是因为丰臣家势力日渐强盛,一步步壮大,有一统南北的趋势,才让毛利家险中求胜,通过加派兵力外出劫财,从而丰盈家族财力,收拢更多幕僚。

    ??这般看来,天天在牢中拔头发、心智已有些恍惚的毛利四郎,倒是不急着要杀他了。

    ??裴少淮的折子刚刚密呈上去,隔日,便有福建布政司那头传来圣意,说是泉州府新知府一时半会儿难以到任,而府试择才是不可耽误的大事,皇帝直接指定裴少淮担任泉州府试主考官。

    ??裴少淮正疑惑皇帝为何突然给他派这样的任务,坐在一旁喝茶的燕承诏,却风轻云淡说道:“早同你说过,闲暇时多给皇上写几个折子。”

    ??裴少淮困惑望向燕承诏,这两件事有什么干系。

    ??燕承诏不急不缓说道:“你想不通皇上为何将这样的事安在你头上,这便对了。”这件事确实不是非裴少淮不可的,从布政司里调个四品大员更合适些。

    ??“兴许皇上只是为了找个由头给你下一道圣旨。”

    ??第201章

    ??听了燕承诏的话,裴少淮了然,皇帝钦派的任务,待事了以后,自然要上奏回禀的。

    ??燕承诏见裴少淮若有所思,又说笑道:“为圣眷太多所忧的,裴知州还是燕某所见的第一人。”

    ??“燕指挥也莫太高兴了。”裴少淮“回呛”一句,道,“若是皇上准奏,集江阴、广洋、横海、水军四卫舟师,再许以浙江、福建等地九卫指使权,舟师浩浩荡荡南巡剿寇,燕指挥手里的虎符也沉得很。”

    ??谁知燕承诏不恼反喜,应道:“带人出海活动活动筋骨也好。”

    ??眼下已是二月下旬,四月转瞬即至,是以裴少淮回府简单收拾行当,隔日便乘舟北上泉州府,坐守贡院,准备府试之事。

    ??……

    ??金炉御烟沐皇殿。

    ??缕缕檀烟如云似雾,萦绕于御书房内。

    ??先是镇抚司那边送来密奏,皇帝还未拆开,便认出了奏折硬壳上的那个“密”字出自裴伯渊之手。

    ??承诏的字没这般端正。

    ??接着又有余通政使求见,皇帝暂且收起折子,道:“宣。”

    ??余通政使行礼后禀道:“通政司银台昨日收内外奏折、章疏共十五本,无四方申诉、法告,特呈陛下过目。”

    ??是来送奏折的。

    ??皇帝问:“六科、御史台可有言官上奏?”内外官员为了在皇帝面前露面,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上个折子,此风旧矣,皇帝常常只拣些重要的看。

    ??“兵科裴给事中有奏。”

    ??“哦?”皇帝一下子来了兴致,道,“呈上来给朕看看。”近日究竟是什么好日子,让裴家两兄弟一齐上了折子。

    ??余通政使退下以后,皇帝开始批折子,先是读了裴少津的奏折,题为《请议改马政安民心彰圣德疏》,是会同太仆寺上的折子。

    ??裴少津妻祖父任太仆寺卿,他又身任兵科谏言之责,自然十分熟悉大庆朝的马政。

    ??正所谓“国事莫大于戎,军政莫急于马”,若想战胜鞑靼,非战马骑兵不可,是以大庆极为重视战马。此事无可厚非。

    ??问题在于,在何处养马,又由谁来养马。

    ??太仆寺之下设有苑马寺,掌管六监二十四苑,督北直隶、辽东、平凉、甘肃各地的官牧。

    ??专设了官职,又建了官牧马场,本是件好事。

    ??奈何大庆成立之初,太·祖将十九子分封于九边关城,占地为藩,镇守大庆疆土。朝廷设立的六监二十四苑,恰好与藩王封地相邻,草场年复一年被藩王们侵占,一步步缩减,历代皇帝为了“宗室和睦”,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任由其肆意妄为。

    ??沉疴不治,拖到如今,使得官牧形同虚设,苑马寺的主责渐渐走偏,从养马变成了征马,把养马的任务分摊到了百姓头上。

    ??宗室生乱,乱在天子头上,百姓受苦,只苦在百姓头上。只要上缴的马匹足额,历代皇帝便默许了此举。

    ??年年收马、验马、运马,全凭官吏一张嘴,使得其间滋生贪污索克。

    ??更为可笑的是,北边的草场被藩王所占,便逼着南边的农户养马,黄册大笔一划,成了马户,一路南逼到了江南之地。

    ??江南虽草盛,然此草非牧草,又岂能养战马之壮?

    ??裴少津所奏,正是此事,他写道:“……为减百姓之苦,壮战马之躯,臣恳请陛下依照六监二十四苑设立之初,重新丈量饲马草场,收归朝廷所用。”不然,既苦了马户,又苦了军中骑兵。

    ??皇帝反复读了好几遍,赞叹欣慰之余,又神色凝重。

    ??紧接着,他又拆开了裴少淮的密奏,自言自语笑道:“你的折子若是早些到,朕便不会下旨让你监考府试了。”

    ??看到裴少淮在奏折中描述闽地局势,皇帝只觉得御书房周遭都变得欢愉起来——诸事向好,到了惩治倭寇的时机。

    ??派伯渊南下开海,他所交上来的答卷,远不止开海一件功绩。

    ??事事稳妥以后,才上了这么一道密奏,皇帝需要做的,只是略加思索,用朱颜在折上写下“准奏”二字。

    ??皇帝随后又召来阁老张令义、兵部尚书陈功达和太仆寺卿陆严学,商议马政之事。

    ??“陆爱卿,你的目光甚好,找了个极好的孙女婿呀。”皇帝先是赞许道。

    ??大家自然知道说的是裴少津。

    ??张令义神色遗憾,他溜缝说笑道:“说起来,裴知州还在考府试的时候,微臣就已经见过他了,唉……”

    ??此话指的是裴少淮。那个时候,张令义官居顺天府尹,是裴少淮的府试座师。

    ??又道:“在选孙女婿这件事上,确实该向陆大人好好学习。”他明明近水楼台,却失了先机。

    ??这番话使得御书房里君臣皆是欢笑。

    ??论入正题,张令义与陈功达读过裴少津的折子以后,皆如皇帝方才那般,神色凝重。

    ??不是奏折写得不好、不对,而是此事不好办。改的虽是马政,但实则剑指藩王、燕家宗室,暗里说他们是蚕食大庆的蠹虫,要收回六监二十四苑的草场,等同于从虎口夺食。

    ??要和藩王们斗,必定艰难。

    ??这时,皇帝发话了,道:“朝中的文武百官,不能只会抢食糜肉而啃不得硬骨头,人人皆知民牧苦,却又人人避而不谈。朕很欣慰,朝中能有裴少津如此年轻又满腹胆气的臣子。”

    ??“他说得对,不是马政有错,而是路子走偏了,既然偏了,就该正回来。”皇帝继续说道,“他愈是有胆气上这本折子,朕愈是不能让其受损半分,如此艰难之举……”他望向底下三人。

    ??宗室之事,还需他这个当皇帝的,带着几个老臣去办。

    ??“臣等愿为陛下分忧。”三人齐声应道。

    ??皇帝说出自己的打算,道:“先好好劝一劝庆王、肃王、晋王他们,若是不认这笔帐……再论。”

    ??“再论”二字落了重音,表明了皇帝的决意。再论的时候,论的就不只是认不认账了。

    ??“臣等明白。”

    ??……

    ??等商议完要事,张令义等退下,已经临近午时,过了午膳的时候。

    ??萧内官小步进入御书房,笑着提醒皇帝道:“陛下,您昨日让老奴传话给殿下……”

    ??皇帝恍然想起来,他昨日让太子今日到御书房来,结果看裴家兄弟的折子入神,把这事给忘了。

    ??萧内官这才又说道:“太子殿下见陛下正商议要事,不敢惊扰,不让老奴进来传话,一直在回廊外等着。”

    ??皇帝看了看时辰,说道:“传膳,让政儿进来与朕一同用膳。”

    ??午膳时候,这对皇家父子,心情都很是不错。虽是父子,能在一起用膳的时候并不多。

    ??太子年幼时,皇帝初初登基,处处皆是困境,只能勤于政务,逐一击破,便少了时间管教儿女。待大庆朝中百官渐渐归从、局势趋于平缓之时,仿佛是恍惚一下,就已经到了要册立东宫太子、为其择选正妃的时候。

    ??皇帝偏喜甜食,御膳房的厨子手艺偏甜。

    ??“朕记得你不喜甜,让萧瑾令御膳房不添糖霜,你尝尝可还吃得惯。”

    ??“都好,都好。”

    ??饭到最后,皇帝又道:“下回把琛儿带来,朕有些时候没见他了。”燕琛,皇帝的长孙,燕有政的长子。

    ??“儿臣让他明日过来给父皇问安。”

    ??皇帝摆摆手,不赞同道:“这个年岁,学业要紧,不必为了见一见而专程跑一趟。”

    ??“是。”

    ??父子二人一同回到御书房,这样闲和的气氛并未延续下去,只因皇帝问了太子“如何处置山西流民居无定所”。

    ??太子答的是:“若流民聚而居之,则可用最少的木料、石料建最多的房屋。”

    ??太子所言倒也无错,只不过答的并非皇帝所问,皇帝正欲发怒,想了想,还是把怒火压了几分,把那“啧啧”声咽了下去。

    ??皇帝想起伯渊上晌的那道密奏,想起了开海之事——伯渊做事就如植树,总是先找好一处肥沃之地,挖了坑、松了土、引了水,万事俱备,才会把树挖过来,栽进去。